行业资讯

FB体育 FB体育平台机械前沿技术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4-18 16:59:27

  包括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钵体苗机械化育插秧、钵体苗机械化有序抛秧等多种方式,能够实现水稻稳产增产,并具有灾害抵御能力强、除草剂使用少、稻谷品质好等优势,对于缓解南方多熟制茬口矛盾、提高复种指数具有重要意义,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应作为主推技术重点应用。

  应实行轮耕制度,一般三年左右开展一次翻耕作业,有效提高耕层厚度。在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耕翻晒垡,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冬翻田。耕整地宜采用旱耕或湿润旋耕方式,秸秆宜还田,翻耕深度20cm左右,旋耕深度15cm左右,实现秸秆还田、埋茬覆盖。翻耕或旋耕时,可施用有机肥及其它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与土层混合。应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沉实后达到机械移栽作业要求。由于双季稻区茬口紧,应及时耕整地,并留出足够的沉实时间。

  耕整地宜采用橡胶履带式农业机械,禁止90及以上马力轮式拖拉机开展水田机械化作业,减少接地比压,减少水田犁底层的破坏。

  耕整地作业质量应达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作业后,田块应平整,深度一致,地表高低落差≤3cm;田面应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土层应下碎上糊,上烂下实;泥浆应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制度、栽插季节、生产模式等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适于机插并通过审定的主推品种;双季稻区应统筹考虑早稻与晚稻品种生育期,合理搭配,确保安全抽穗,实现双季机插高效丰产。

  培育适龄壮秧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应选择适宜的机插育秧模式,宜采用集中育秧方式,全面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集中育秧应科学布局,经济适用,规模适度,便于统一管理和方便取秧、运秧;应做好集中催芽、精量播种、暗化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和水肥药管理,降低育秧风险,提供高素质壮秧;特别注意预防低温冷害和苗期病害,防止烂秧。

  适宜机插秧的壮秧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青秀无病、均匀整齐。根系短、白、粗、多,盘结牢固,提起不散。叶龄3.0—4.5叶,苗高12—18cm,最大不超过25cm,秧龄20—30天。移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早活棵、早发苗。

  按照排灌方便、背风向阳、肥力中等、便于管理的原则提前备足秧田(或大棚苗床),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一般为1:80—100,大钵体毯状苗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为1:60—70。育秧床土应提前调酸、培肥和消毒,pH值一般为4.5—6.0,最大不超过6.5;有条件地区宜选用基质育秧。如采用大田秧池育秧,应在播种前一周将秧田翻耕平整,达到“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软硬适中”畦面标准,秧床顶面宽1.3—1.4m,平整光滑;秧沟宽0.25—0.30m,深0.15—0.20m;四周开较深围沟,确保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提高秧苗的抗低温冷害能力。

  根据品种特性、多熟制茬口期确定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培育适龄壮秧;早稻根据气象条件抢在冷尾暖头的时间段播种,长江中下游一般安排在3月中下旬;晚稻根据当地的安全齐穗时间点,按品种生育期倒推确定播种时间,长江中下游稻区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一般根据适宜移栽期,按照秧龄20—30天倒推播种期。播种时,根据机插秧作业计划做好分期播种育苗,防止移栽时秧苗超龄。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式,宜选用流水线播种,一次性完成装土、洒水(包括消毒、施肥)、精密播种、覆盖表土等多个环节;也可选用轨道式播种机械;田间泥浆育秧可选用田间播种器播种。

  水稻种子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播种前,应做好晒种、脱芒、选种、药剂浸种和催芽等准备工作。浸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3—4小时,杂交稻只摊开透气,不晒种。选种可采用风选、筛选、水选等方式,水选一般用黄泥水或盐水,溶液比重为1.05—1.10。选种后,应用清水洗净后再浸种,宜采用浸种催芽机集中催芽,根据种子发芽要求设置好温湿度等指标,做到“快、齐、匀、壮”,以露白破胸为宜。

  应选择冷空气结束、气温变暖时抢晴播种。播种前,应做好机械调试。应调整至适宜的播种量、底土量和覆土量。播种量根据品种类型、季节和秧盘规格确定,常规稻播种量(30cm行距)秧盘一般80—120g/盘,每亩30盘左右;杂交稻可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减少播种量,一般70—90g/盘;窄行(25cm行距)秧盘按宽行(30cm行距)秧盘的面积作相应的减量调整;播种应精量均匀、不重不漏。底土厚度一般为2.2—2.5cm,覆土厚度为0.3—0.5cm,应覆土均匀、不露籽。播种洒水量应达到秧盘底土湿润、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

  如采取大田育秧方式,应将已播种的秧盘,移至秧池田,放置在准备好的秧床上;秧盘应盘边相贴,搭建拱棚,盖膜保温,盖膜后四周用泥土压实,防止被风吹开,提高保温效果。

  水分管理应实现旱育秧,保持秧板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如遇低温冷害,应及时盖膜,保温防冻,并灌深水护苗;低温过后,应逐渐排浅水层,以免造成秧苗生理失水,导致青枯死苗。2叶期后,应以浅灌为主,保持土壤湿润,不留水层,以水控苗,防止徒长。移栽前5—6天,应控湿炼苗,天晴灌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促进秧苗盘根成毯,增加秧块盘结力,便于卷苗运输和机插作业。2叶1心时,每亩施用尿素2kg作为“断奶肥”;移栽前3—5天,每亩追施尿素2.5—3kg作“送嫁肥”。

  应适时(一般2叶1心开始)揭膜炼壮苗,根据气温变化调控揭膜通风时间和揭膜程度,一般晴天中午秧厢两头揭膜通风换气,傍晚时盖好。膜内温度保持在20—30℃为宜,超过30℃时应揭开薄膜两头进行通风,控温不超过35℃,以防止烂秧和烧苗。如遇长期低温阴雨,应尽量延长盖膜期,促进秧苗生长。经过充分炼苗后,秧龄在2.5—3叶时揭膜,揭膜时间宜选在晴天下午,厢沟内先灌水后再揭开两头或一侧,以防青枯死苗。揭膜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或极端低温恶劣天气应继续盖膜,每隔3—5天于中午揭开两头通风换气,降低膜内湿度,减轻霉菌的发生。秧苗移栽前3天应揭膜炼苗,提高抗逆能力,以利于栽插后扎根返青。

  应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立枯病和恶苗病的防治。移栽前,对秧苗喷施一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药栽插,以便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秧苗见绿后,应根据机插秧龄和品种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可根据不同型号药剂的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和施用,一般采用300ppm多效唑溶液每亩配水30kg均匀喷施。

  根据作业时间和进度,合理安排起秧时间和规模,做到随起、随运、随插;应尽量减少秧苗挤压和秧块搬动,避免运送过程中秧块变形及秧苗折断。起秧时,应先拉断穿过盘底渗水孔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起,再平放,小心卷苗脱盘;宜采用秧苗托盘和运秧架运秧;运至田头时,应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及时采取遮荫措施,严防暴晒,避免秧苗失水枯萎。

  根据秧盘规格选择适宜型式的插秧机。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栽插质量,宜选用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为提高栽插密度,宜选用窄行(25cm)插秧机;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宜选用带有同步侧深施肥功能的插秧机。

  插秧作业前,应提前加注润滑油,并检查调试插秧机,一般空运转5—10分钟,确保各部件运转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应提前调整栽插株距、取秧量和栽插深度。装秧苗前,应将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避免漏插;秧块应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应对齐无间隙;必要时,应洒水润滑秧箱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

  根据水稻品种及栽插季节确定适宜栽插密度。一般常规稻株距12—16cm,每穴4—6株,种植密度1.7—2.2万穴/亩;杂交稻株距14—17cm,每穴2—3株,种植密度1.6—2.0万穴/亩。为促进低节位分蘖,宜浅栽。

  作业后,秧苗应栽插均匀,深浅一致,一般漏插率≤5%,伤秧率≤4%,漂秧率≤3%,插秧深度1—3cm。

  根据水稻目标产量、稻田土壤肥力和品种类型,结合配方施肥要求,合理制定施肥量,培育高产群体;宜增施有机肥;一般有机肥和磷肥作为基肥,在整地前可采用机械撒肥机等施肥机具施入,经耕(旋)耙施入土中。钾肥按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氮肥按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比例施用。

  应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增加灌溉水源,扩大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时浇灌保苗,加强抗旱春管。

  宜采用浅湿灌溉方式。活棵返青期一般保持1—3cm浅水层;秸秆还田田块在栽后2个叶龄期内应有2—3次露田,以利还田秸秆腐解产生的有害气体释放,此后结合施分蘖肥建立2—3cm浅水层。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左右时,采用稻田开沟机开沟,及时排水搁田,通过多次轻搁,使土壤沉实不陷脚,叶片挺起,叶色显黄。拔节后,应采用浅水层间歇灌溉方式,促进根系生长,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使株型挺拔、抗倒,改善受光姿态。开花结实期,应采用浅湿灌溉方式,保持植株较多的活根数及绿叶数,促进植株活熟到老,提高结实率与粒重。

  应强化监测预警,提前防范重大病虫害,推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落实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粘虫和稻纵卷叶螟等重点病虫防控关键技术。应根据不同病虫草害情况,合理用药,宜选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及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实施精准施药,减少污染。应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遏制重大病虫暴发流行危害,实现“虫口夺粮”。

  在机插秧作业前1周内,结合整地开展一次性除草剂封闭灭草,施药后保水3—4天。机插秧作业后1周内,应根据杂草种类结合施肥喷施除草剂,施药时水层应为3—5cm,保水3—4天;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机插秧作业后2周左右,采用机械中耕除草,除草时水层应为3—5cm。

  根据经营规模和地块大小,因地制宜地选用适用的高效植保机械。连片成方的规模种植,宜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统防统治;丘陵山区及分散小地块,自走式植保机械下田困难、频繁调头轮辙压苗,可选用植保无人机或担架式植保机械。

  谷雨前后,正是农作物生长旺季。这段时间,各地正抢抓农时,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机械化,确保大春生产满栽满插。

  今年,水稻新式毯状育秧技术在云阳进行试点。这项新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人工补苗,还可根据插秧机的规格进行剪裁,使栽种密度稳定在每亩11000窝以上,为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农技人员刘华介绍:“通过控制它的播种量满足机器栽插,达到一个高产的目的。”

  农情调查显示,目前重庆水稻育秧已近尾声,春播进入中后期,不少区县正开始移栽。在奉节县红土乡白鹤坝水稻基地,自动化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排排秧苗被整齐地植入水田。在涪陵,今年计划种植水稻50万亩,其中有3万亩采用了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插秧,整体移栽工作将在下月底结束。

  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和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涂筱第告诉记者,他们通过采用大钵体技术,实现了秧苗早发快生,减少病虫害发生,每亩产量提高10%以上。

  为保障春季农业生产,水利、农技等服务也在持续完善。在潼南、巫山等地,科技特派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做好春季管护。在铜梁,新改造完成的3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了灌排设施,大春生产用水无忧。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铜梁项目部项目经理邹传奇表示,目前完成新修及修复的提灌站22座,铺设管网130公里,能够达到灌排设计保证率90%,管网直接覆盖率50%以上。

  本报讯(记者周静)日前,“三江平原区白浆土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八五二分公司召开,该项目通过全面应对和解决白浆土的问题,创新集生物-化学-机械于一体的改土技术,形成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的综合改土技术模式,助力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总负责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秋菊介绍,白浆土心土培肥技术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已经成熟,并研发出白浆层改土培肥机械,自2000年起白浆层改土培肥机械已经更迭至第三代,应用白浆土心土培肥技术后,白浆层硬度降低50%以上,通气透水性提高1~2个单位,土壤肥力有效磷含量是原来的10倍以上,连续4年产量增加幅度为15%~20%,一次培肥作业持续后效达5年以上,是白浆土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4月25日上午,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在胶州揭牌运营。

  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是由中国锻压协会牵头,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主导,联合企业、大学、院所等共同成立的研发平台,是锻压装备行业的新型研发机构。设计院致力于针对行业内的技术短板、国家空白、重大专项等先进技术进行研发改进,推动锻造装备领域高质量发展,形成以设计院为核心的锻造产业链集群。

  据了解,模锻装备产业是胶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连续4年成功推出万吨螺旋压力机等4个国家首台套项目,突破了关键领域核心锻压装备受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船舶等行业发展奠定了装备基础。

  揭牌仪式上,全国锻标委秘书长马立强在致辞时说,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融合了多方资源,将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研发智能锻造装备和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通过推动智能装备标准化,加快智能锻造装备示范推广,引领我国智能锻压装备产业发展,成为服务全国的智能锻压装备行业研发中心。

  活动现场,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还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北京机电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5家院所签约,并为21名签约专家颁发聘书。

  据悉,胶州市将以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规划建设上合锻压装备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模锻装备产业体系。

  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张新竹表示,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以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整合中国锻压协会、知名高校院所、头部锻压装备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资源力量,将为胶州推进集标准引领、设计研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FB体育 FB体育平台FB体育 FB体育平台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